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原创 曹正华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4-04-30 00:00 上海
打开《青春记忆》相册,看着眼前“泗县1969年9月27日出席安徽省下乡上山‘积代会’代表在合肥合影”的照片,照片上第一排右一女知友赵泉梅的身影,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念因各种缘故失联四十余年的知友,更想起了五十年前那个难忘的风雪情谊。 1969年1月15日晚,知友赵泉梅等我们一行五人从上海到达淮北泗县瓦坊公社何宅大队奤宅生产队。在我们对这个陌生环境和人事感到好奇、还没来得及完成串门熟悉情况之时,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雪降临了。一夜间,将我们封堵在生产队为我们准备的屋里(此前是生产队队部及仓库)。透过门缝,只见外面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呼啸的北风伴着狗吠声阵阵作响,室内寒气逼人刺骨,令人恐惧。 正当我们被寒冷、恐惧、饥饿困扰得不知所措、坐在被窝里哀声叹气、为日后风雪天的生活及怎么过年而忧愁的时候,生产队老队长、会计领着一伙人推门而入,他们各自带着自家准备过年的年货来看望我们。老队长看着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连连说:这场雪真大,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他立刻指挥同来的人抱来秫秸,为我们生火取暖,又派人到村头担水,邀我们一起动手做晚餐。会计主厨烧饭做菜,大家各挑一责,洗的洗,切的切,烧火的烧火,搞得炊烟袅袅,不亦乐乎,屋里充满了生机,一下就改变了我们先前孤独的感受。 大约忙碌了一个多小时,桌面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飯菜。大家围着方桌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边吃边喝边聊。顿时,全屋充满了欢声笑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队长在席间说:“你们离开大城市和父母,到我们农村来,不容易。从今往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就是我们的小孩。队里研究,风雪天和春节,由队里安排你们的生活。外面风大雪大,沟坑都被雪盖平了,你们不熟悉,不要往外跑,千万不要出事情。”字字句句像一股暖流穿透我们的心灵。我们有了主心骨,不再感到生疏和孤独。 深夜,队长他们正准备回去时,我们几个男生不胜酒力,酒性发作,又呕又吐。队长他们见状赶忙指导、帮忙醒酒。知友赵泉梅带领小吴、小陈一起帮忙,给我们几个醉酒的人喂水、擦洗,清理脏物。老队长不放心,又派人牵来牛车,赵泉梅他们头顶暴风雪,脚踩半米深左右的积雪,将我们送到五里外的公社卫生院诊疗。值班医生听老队长说是刚从上海来的上海知青,热情接待並破例免费予以急诊。 第二天上午,老乡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早餐。刚吃完,折腾了一夜的我们准备休息,张庆楼书记等公社和大队的领导闻讯而来,直接询问昨晚醉酒之事。当他们听完赵泉梅详细的汇报之后,对我们的团结精神给予高度称赞,指示队领导要更好地做好安置工作。他们带着抓阶级斗争新动向的心思而来,怀着宽慰和欣喜的心情而回。 自此,我们结下了难忘的风雪情谊。 这场瑞雪,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因为从这天起,队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和我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我们在他们的关怀帮助下,不仅很快适应了淮北农村的生活,而且学会了许多农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基本能做到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养活自己。 风雪天,老队长为防止意外发生,不准我们出门,特地派人照顾我们的生活,让人给我们送烧火的秫秸和用水,帮助我们烧饭。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沟通感情,了解乡土风俗,讨教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烧饭的方法。小赵在她们热情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淮北农村用各种食材、炊具烧饭做菜的要领,挑起了我们五人日常生活的重担。 队里为了改善我们的伙食,在生产队打谷场旁的牛棚边给我们划出一块宅边地,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垦小园地,种植蔬菜,在大娘大嫂的指教下,播种、浇水、施肥、除虫,终于美美地吃上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此时的我们不仅能和社员一起挑大梁——干田里的大活,还学会了料理菜园的小细活。
农闲时,在张朝军等几个复员退伍军人的帮助下,我们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参加了公社的文艺汇演,得到大队和公社的一致好评。
1970年初,生产队为我们建造新房,我们主动要求跟在劳力后面做小工。我们天天背朝青天,面朝黄土,做各种杂活——和泥、踩泥,递送盖房的各种材料,每天弄得像个泥猴子。收工后,我们累得两腿发软,腰酸背疼,真想打退堂鼓啊。但是,一想到这是生产队为我们盖房子,一股美滋滋的乐劲冲散了疲惫,第二天咬咬牙继续坚持,直到房屋上梁盖顶完工。看着含有自己心血汗水的一排五间新房,我们热泪盈眶,无比激动,心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很庆幸自己跨过了生活关,又跨过了劳动关。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难忘的风雪夜之后,好事连续降临到我们生产队知青头上。1969年9月,知友赵泉梅经大家一致推选和各级领导批准,荣幸地参加了安徽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积代会。1970年,我被借调至县革会生产组进行技术创新科学种田工作,直至被推荐招工。同年,赵泉梅和小陈被推荐招工进厂。1970年11月,我荣幸地去合肥参加安徽省第二次上山下乡积代会。1972年1月15日,我告别瓦坊公社何宅大队奤宅庄的乡亲父老和兄弟姐妹,踏上1969年1月15日来时的那条乡间小路,再次跨上去合肥的路,开始了新的生活里程。
1970年11月,安徽省第二次上山下乡积代会泗县代表队合影,后排左1为作者。《青春记忆·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安徽》第303页
作者简介:曹正华,江苏泰州1966届高中生,1966年8月返沪至杨浦区定海街道知青办待分配,1969年1月15日到宿县专区泗县瓦坊公社何宅(后改为吴宅)大队奤宅生产队插队,1972年1月15日招工至合肥钢铁公司,1985年5月15日调至上海宝钢。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