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视频一:姐妹三人下乡时用过的手提箱
祝贺巨野县知青档案馆开展一周年
菏泽老知青几年前都传闻,巨野县有个叫李运河的知青,创建了山东省巨野县知青资料陈列室,并多次举办知 青物品收藏展,还创建了知青展室和农耕展区,他在2023年6月9日与巨 野县档案馆联合创建的“知青档案展览室”,引起菏泽广大知青的共鸣和赞许!
5月14日在菏泽知青联谊会谷炳波会长倡导下,组团到巨野县档案馆“知青档案展览室”参观,回顾追忆那段忘缺不了的知青青春岁月。在知青档案馆受到领导和巨野知青的热烈欢 迎,李运河馆长亲自陪同,亲自讲解每份档案文物的来路及背后的故事,
视频二:使我们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55年前插队落户,生产劳动的场面!
我们一行17人都是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1968年9月菏泽首批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看到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再现当年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的场景,知青们都说,插队劳动是坚难的,再苦再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人的精神是幸福的!磨练了意志,我们终生受益!
现在我们到了髦鬓之年,要致敬青春,教育子孙,不要忘记,知青在农村,和农民一起,为解决物资匮乏粮 食短缺,在黄土地上战天斗地的奋斗历史。知青为祖国挑过重担,为祖国分忧,贡献了青春年华,称得起共和国的脊梁!
视频三:感谢巨野县档案馆对知青档案的重视 和支持, “知青档案展览室”,目前,在全国档案系统设立的为数并不 多,在山东省档案系统巨野县档案 馆“知青档案展览室”,也是第一 家。望“知青档案展览室”继续丰富知青史料,使之成为教育下一代的红 色基地!最后祝“知青档案展览室”越办越好!
菏泽市知青联谊会
姐妹三人下乡时用过的手提箱
2024年5月14日,我们去巨野参观知青展室时,我和袁群还向巨野知青
资料陈列室捐出了一些知青物品,其中有一只发黄陈旧的手提箱,它承载着上世纪70年代,菏泽一家普通市民,三个知青的故事。
我爱人刘爱芹的祖父,民国初年,在菏*关开了一家马车店,接待四方来菏客商。刘爱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岳父,年青时家境无忧又贪玩, 曾跟随住店的马帮到河北省张家口出游,
在塞外收购羊皮,回来时带回了这只具有民国特色的手提箱包。马车客栈 经营到新中国成立时,在菏泽县城小 有名气,俗称刘家店。在土改之前,岳父从住店客人口中了解了党的土改政策,及时变买家产,只保留旅店。 所以土改时划为中农成份。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旅店在1956年实现了公 私合营,58年改为国营18旅店。手提箱随着主人的变迁回到家中。时光到了1973年,刘爱芹在菏泽一 中初中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的第二 次高潮,16岁的刘爱芹别无选择, 响应*的号召,从父母手中接过 装有*选集的手提箱,满怀激情的把手提箱放到来接的马车上。马车上己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背包行李,数这个手提箱最显眼,使一同下乡的知青都很羡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刘爱芹也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满足!下乡插队的第二个年尾,刘爱芹不怕苦不怕累表现突出,被贫下中农推荐抽调回城,成为孔楼知青点第一个招工的知青!那只手提箱随她回到城里家中。75年夏其三妹刘爱平初中毕业,从二姐手中接过父辈的手提箱,也是16岁下乡到佃户屯公社农场当了知青。因为上山下乡运动己定为国策,两年后三妹爱平抽调回城分配工作。1978年四妹刘爱芝初中毕业直 接下乡到黄河岸边的高庄公社林场, 又从三姐手中接过这只手提箱,奔赴 农村,成为共和国知青史上最后一批下乡知青。由于国家建设发展迅速,县知青下乡办公室改名为知青安置办公室,从此知识青年下乡成为历史!
这只民国时期流行的手提箱,历经朝代更新,上世纪70年代知青岁月的 洗礼,今天送到知青博物馆作为藏品,这是最好的归宿。这只手提箱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强盛,一个城市家庭
三位知青人接替下乡锻炼的历史见证!
菏泽知青联谊会.老知青侯杰
2024年5月2日
山东省巨野县知青资料陈列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于60年代初期、高潮于60年代末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它是中*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