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论坛首页>>怀旧室老知青与同龄人>>我在女子炊事班.纪念展室开展一周 ...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lq1961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6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69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4-06-07 15:25
字体大小: 1#

我在女子炊事班.纪念展室开展一周年

视频一:我在女子炊事班.纪念展室开展一周年

我在女子炊事班.纪念展室开展一周年

2024/5/2617:10:48

视频二:今年6月9日,是农友李运河与县档

案馆联合创建的“知青档案展览 室”一周年纪念日,李运河曾是我们 1976年巨野县“首个单独知青队”的队长。自从他2018年退休后, 一直热衷于知青文物的收藏,先是成立了“山东省巨野县知青资料陈列室”,多次举办知青展览,现又与养老机构和政府档案部门及麒麟文化院 联合创建了三个展室、 一个展区,他对收藏展示知青文物,研究弘扬知青文化,搜集整理巨野县的知青史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还经常组织巨野县历届下乡知青开 展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我作为一名老知青,每次活动几乎都参加了。

视频三:2023 年6月9日“知青档案展览室”开 展那天的热闹隆重情景仍历历在目。

一年来,知青展室在社会上产生的良好效果和正能量的宣传效应,让我们 老知青可喜可贺,我时常想写点东西,但又不知从那里写起,借展室开展一周年之际,我还是写点下乡时在女子炊事班的一些事吧,以此纪念展室开展一周年。

1976 年下乡是我走向知青集体生活的开始。

我们是一个*的生产队,共有男女知青和带队干部、贫农代表有80多人,炊事班其初共四人,还有郝敬 华、魏洪才、王亚华。我和郝敬华包揽了全部的重体力活。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俩拉着水车(用地板车改装的,上面放一大油桶),去三里地以外的农田里(附近只有那一口水井)拉水,用绳子吊个水桶, 一桶一桶的往上拉,装满车上 的大油桶需要二十桶左右才行。每天要在知青们起床前拉四趟,才能满足大家的洗漱用水。现在想想觉得很苦,可当时从不觉得苦!

后来,带队干部对炊事班人员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三.八”女子炊事班,我任司务长,刘丽任炊事班长,

刘亚琪、王亚华、万秀云炊事员,五个女孩一起承担起了八十多人知青队的吃饭工作。

我每周要去营里粮所用地板车拉面, 并为知青代购一些日常用品(没少给 男知青代购香烟),当时不管买什么 东西都要去十里以外的营里公社。那 时候我们知青每月的供应标准是45 斤,其中80%的都是粗粮,小麦粉 很少,没有大米,都是蒸纯玉米面和 纯地瓜面的窝窝头,也蒸一些白面 馍,女知青都不舍得吃。那个年代的 人都很纯真、诚实,俗话说一天一两 饿不着司务长, 一天一钱饿不着炊事 员,但我们炊事班人员都很自觉,从不多吃白馍,都是在知青们打完饭后 再吃饭,开饭前从没有一人先吃。不 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都会做 好“病号饭”给他送去,“病号饭”也只是手擀面条而已,那时候有碗面条吃,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就是馋的流口水,也没有一人会装病混面条吃的,因为我们还都是孩子啊。这就是下乡时我们知青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周都有政治学习,写心得、赛诗会、唱歌、跳舞、黑板报等等,我们炊事班在每次晚会活动中都会拿出精彩的节目表演给大家,像豫剧《朝阳沟》选段。

随着岁月的流逝, “知青”那个年代,已成为过往的历史,与我们相距 的也越来越遥远,但这种扯不断的情 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我们,并且越来越近。当年的风和雨、苦与乐 都将是我们知青说不完道不尽跨世纪 的话题。

我们现在都已到了晚年,应该把知青 这段历史记录和保留下来,让知青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给后人。

祝知青档案展览室越办越好!

2 0 2 4 年 5 月 2 7 日

山东省巨野县知青资料陈列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于60年代初期、高潮于60年代末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它是中*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IP 属地:昆明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