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论坛首页>>知青文化研究>>试论*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lq1961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6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69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4-01-06 09:54
字体大小: 1#

试论*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试论*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ZHI QING 

试论*中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

张 化


1952.5~2023.12


张化,原籍山西,1952年生于迪化(今乌鲁木齐),1965年考入南京第九中学读初中,1968年12月底到江苏省高淳县永宁公社插队,后历经参军上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历任中*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国史学会及中*史学会理事等职。


编者按:一九八六年,张化发表了《试论*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论文,在全国知青特别是知青学者中颇有影响,学界曾把这篇论文称为研究知青的奠基之作。刘小萌(著有《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口述史》的作者)肯定地说:这个定位不为过!

张化说,我有过下乡插队的亲身经历和个人的亲身体验,对于把握研究主题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研究这一历史事件,需要考察的领域远远超出个人经历,研究视角是宏观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全面的。

法国学者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大陆中文版),经由她审读同意而顺利出版。张化退休不久后病倒,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生命奇迹般地延续着,但已丧失了研究与表述能力。本文是在她患病初期,她的老同学邓伍文先生用电脑重新录入整理,提供给知青群友们一读。并以此文悼念知青研究奠基之作的作者张化。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着“*”的结束已经沉寂了。对于这样一个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人们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反思、探索,以期得出一个公允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既然彻底否定了“*”,对于在“*”中被说成是所谓“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应予以否定;还有的人认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的产物,不仅不应否定,还应继续坚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党史学界和有关部门的同志。

(一)
知青上山下乡出现在五十年代。一九五六年一月,*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里,已经把城镇知青参加农业生产概括为“下乡上山”。以后,这一提法逐年沿用下来,成为城镇知青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个习惯用语。
知青上山下乡的出现是以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为背景的。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当时动员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的理由。社论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还短,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如果国家用分散经济力量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职业都包下来,那么,工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挫折。必须指出,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需要量很大,以后的需要量更大。”
同年九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也指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同时,他发出了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由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更加明确地指出:“就全国说来,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知青上山下乡是与我国人口多,城镇就业困难和实现了合作化以后的农村需要有文化的农民,广阔的边疆地区需要建设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知青上山下乡从一开始出现,就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它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剩余劳动力问题和改变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结合起来,在农村、边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它的范围主要是指部分未能升学、就业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和一些自愿从事农村、边疆建设的青年。
一九五五年起,团中央先后在京、津、沪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到一九五七年底,城市下乡青年已达七万九千多人,回乡的更多,在一九五八年,由于盲目扩大基建,大量增加职工,知识青年也不需要下乡了,这一工作暂时停顿下来。必须提到的是,在这些下乡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立志从事农村和边疆建设的青年。他们在知识青年建设农村和边疆的事业中,起了开拓者的作用。他们那种以大局为重,排除习惯势力的阻挠,立志改变农村、边疆落后面貌的思想境界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佩。
在六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再次被提到日程上来,其原因除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外,还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有关。
首先,它是由于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过于简单化。在劳动制度上,所有城镇劳动力都由国家统包统配,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
其次,自建国以来,长期忽视计划生育,造成人口比例失调,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使我国人口多、就业难的矛盾更趋突出。城市里每年不断出现的大量的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的压力,使动员城镇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再次,六十年代初,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党中央决定大量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知青上山下乡的做法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安置城市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知青上山下乡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一项工作。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做法逐渐成为调节配置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
由此可以看出,知青上山下乡与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随着各种历史因素的变化,知青上山下乡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问题,认识上和工作中有着这样那样的偏差和失误,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城镇青年就业困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于是,对于扩大就业,支援边疆、农村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知青上山下乡逐步变成解决城镇部分青年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一个时期里,这一工作表现出了连续性、起伏性和一定的紧迫性。如果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经济关系,即使不出现*,知青上山下乡的做法仍然会继续下去。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个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总的说来,政策是比较稳妥的,大多数下乡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安定的。

显然,在*中,把知青上山下乡说成是所谓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是任意歪曲历史的做法。有些人因此而认为既然彻底否定了*,就应该连同知青上山下乡一起给予否定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而那种以知青上山下乡不是*的产物为前提,认为应该继续始终一贯地坚持这一做法的观点,也是欠妥的。

(二)

作为劳动就业的一项措施,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知青上山下乡,在*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变成了史无前例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外,主要是由于*给社会造成的严重的混乱和所谓“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使知青上山下乡在无数个“力”的作用下被扭曲了,演变成为一场运动。

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成为*由乱到治,解决大量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一项应急措施
一九六六年,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广大青年学生出于对党和*的信赖以及防止国家改变颜色的真诚愿望,纷纷参加*,走上社会“造修正主义的反”。“*”的浪潮很快遍及全国,在社会的各方面引起了极大混乱。
一九六七年第一季度,随着*任务的逐步实现,*中央发出了停止外出大串连。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但是此时,严重混乱的理论宣传,林彪、*等人的不断作乱,已经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分辨不清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使他们仍然滞留在学校之外,与社会上各行业的*派联合在一起,到处揪斗“走资派”,冲击各级领导机关,武斗*层出不穷,出现了极度混乱的七、八、九三个月。
一九六七年十月十四日,*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小学一律立即开学”, “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改革”。于是,停课已久的各学校在领导班子不健全,缺少教材和经费,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开始了所谓复课闹革命。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0px 8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a(0, 0, 0, 0.9); fo

IP 属地:昆明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