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鹏辉
2007年5月19日,阴雨连绵的昆明突然天空放晴,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8人,骑自行车从昆明出发,来到32公里远的安宁古城,参观云南省的第一片知青林和纪念碑石,沿途的劳累不能冲淡对上一代人的钦佩之情。1964年昆明知青——昆明日报社的程约汉和在安宁的杨永进热情充当 “导游”——他俩是营建知青林的发起者。
“这一片树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螳川大地上留下的永恒怀念,是一群赤子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
1957年至1979年,昆明市8000多名品学兼优的萃萃学子,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自愿到安宁插队,分配到村村寨寨参加农村建设。他们中有老红军的女儿、*、名人之后、归国华侨、工农子弟。在插队的岁月里,他们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关心帮助下,战胜了各种困难,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在农业科技、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文化教育、农机修理、合作医疗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改变当地穷困面貌作出了贡献,并与安宁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后,他们奔赴各条战线,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004年9月2日,在安宁开展创建全国园林城市之际,已两鬓斑白的六四届知青又回到了安宁,捐款植树,为安宁托起一片绿荫,以作下乡四十周年之纪念……”
一位年近七十岁的附近厂矿老工人,在半年前慕名参观了新建知青林后,激发了内心深处一种神圣的情愫。于是,他不顾儿子盖新房子需要人手,也不顾老伴的埋怨,每天到知青林旁边,在粗直的一株株桉树间,小心地辟出供休闲的台阶、石桌椅,并很有匠心地亲手雕刻配设了拙朴的一个个象形的石制品。上午、中午和下午,他会一面聆听自配佛乐,一面绕小广场行走。没有一分报酬,搬运砂石料也没有帮手,可是这位上年纪的退休老工人干得很起劲。无言行动感动着来游览的人,人们要捐款支持他,可是被婉言谢绝了。
匆匆吃完午饭,他们乘车赶往27公里外的上禄月表村拜访一位昆明“六四届”知青曹志强。曹志强在插队期间就是人民公社一个管理10个生产队的大队队长,当年为解决当地缺水状况,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沟打坝,主持和推动了当地的科学种田,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作用。四十年后,他又重返第二故乡,创建了应用优良品种、机械化耕作的具有现代格调的果园,大学生们听说后,就下决心长途拜访,他们非常想了解新中国的一代知青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与自己父辈同龄的老知青们,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又是确确实实地站在现实生活中,气息扑面。
晚上的话题,是从“上千万城市中学生下农村和乡亲们风雨同舟,内心没有歧视农民的想法,成为那个时代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开始的。在听完曹志强回忆难忘的知青岁月后,大学生们纷纷提出10多个问题,学习、生活、爱情、工作;所喜、所苦、所思,所为;人生、社会、追求、现实等无不涉及。两代人在被关掉电视机的小会客室里,交流了整整一个晚上,他们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但很快拉近心灵的距离。三位老知青的坦诚、睿智、开朗和独到让年轻大学生们受益非浅。尤其对曹志强,深度的厚眼镜片与已经结下硬茧而无法弯曲的手指,在省城公司当经理的头衔与沾着泥点草屑的简朴穿着,再加上两次不愿在热闹舒适的城里呆着,却跑到高一脚低一脚只有鸟声和溅水声作伴的大山里的经历,在来访者心里曾暗暗产生一个念头——是否“荒唐”!可是没多时打消了,反而自问:产生这个念头岂不有点儿“荒唐”?
“今晚的交谈,胜读了十年书!”一位女大学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说。
夜深了,老知青们担心大学生们累坏了,忙催促:“休息,用热水烫烫脚!”座谈会勉强结束了。
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深情地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