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费鹏辉
2007年5月19日,阴雨连绵的昆明突然天空放晴,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8人,骑自行车从昆明出发,来到32公里远的安宁古城,参观云南省的第一片知青林和纪念碑石,沿途的劳累不能冲淡对上一代人的钦佩之情。1964年昆明知青——昆明日报社的程约汉和在安宁的杨永进热情充当 “导游”——他俩是营建知青林的发起者。
“这一片树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螳川大地上留下的永恒怀念,是一群赤子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
1957年至1979年,昆明市8000多名品学兼优的萃萃学子,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自愿到安宁插队,分配到村村寨寨参加农村建设。他们中有老红军的女儿、*、名人之后、归国华侨、工农子弟。在插队的岁月里,他们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关心帮助下,战胜了各种困难,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在农业科技、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文化教育、农机修理、合作医疗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改变当地穷困面貌作出了贡献,并与安宁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后,他们奔赴各条战线,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004年9月2日,在安宁开展创建全国园林城市之际,已两鬓斑白的六四届知青又回到了安宁,捐款植树,为安宁托起一片绿荫,以作下乡四十周年之纪念……”
一位年近七十岁的附近厂矿老工人,在半年前慕名参观了新建知青林后,激发了内心深处一种神圣的情愫。于是,他不顾儿子盖新房子需要人手,也不顾老伴的怨艾,每天到知青林旁边,粗直的一株株桉树间,小心地辟出供休闲的台阶、石桌椅,并很有匠心地亲手雕刻配设了拙朴的一个个象形的石制品。上午、中午和下午,他会一面聆听自配佛乐,一面绕小广场行走。没有一分报酬,搬运砂石料也没有帮手,可是这位上年纪的退休老工人干得很起劲。无言行动感动着来游览的人,人们要捐款支持他,可是被婉言谢绝了。
匆匆吃完午饭,他们乘车赶往27公里外的上禄月表村拜访一位昆明“六四届”知青曹志强。曹志强在插队期间就是人民公社一个管理10个生产队的大队队长,当年为解决当地缺水状况,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沟打坝,主持和推动了当地的科学种田,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作用。四十年后,他又重返第二故乡,创建了应用优良品种、机械化耕作的具有现代格调的果园,大学生们听说后,就下决心长途拜访,他们非常想了解新中国的一代知青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与自己父辈同龄的老知青们,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又是确确实实地站在现实生活中,气息扑面。
晚上的话题,是从“上千万城市中学生下农村和乡亲们风雨同舟,内心没有歧视农民的想法,成为那个时代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开始的。在听完曹志强回忆难忘的知青岁月后,大学生们纷纷提出10多个问题,学习、生活、爱情、工作;所喜、所苦、所思,所为;人生、社会、追求、现实等无不涉及。两代人在被关掉电视机的小会客室里,交流了整整一个晚上,他们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但很快拉近心灵的距离。三位老知青的坦诚、睿智、开朗和独到让年轻大学生们受益非浅。尤其对曹志强,深度的厚眼镜片与已经结下硬茧而无法弯曲的手指,在省城公司当经理的头衔与沾着泥点草屑的简朴穿着,再加上两次不愿在热闹舒适的城里呆着,却跑到高一脚低一脚只有鸟声和溅水声作伴的大山里的经历,在来访者心里曾暗暗产生一个念头——是否“荒唐”!可是没多时打消了,反而自问:产生这个念头岂不有点儿“荒唐”?
“今晚的交谈,胜读了十年书!”一位女大学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说。
夜深了,老知青们担心大学生们累坏了,忙催促:“休息,用热水烫烫脚!”座谈会勉强结束了。
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深情地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