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铁凝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21年连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她创作的《哦,香雪》《玫瑰门》《麦秸垛》《大浴女》《笨花》等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铁凝有过数年插队经历,割麦、施肥、喷洒农药各种农活干了个遍。有过插队经历的人,觉得那段岁月不堪回首,而铁凝却将它当成人生的“淬火”。才貌俱佳的铁凝为何50岁才迎来初婚?她与学者丈夫已结婚15年,他们婚姻幸福吗?
01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名叫屈铁扬,早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是著名的画家。
铁凝的母亲是北京人,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声乐教授。铁凝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名叫屈铁婷,两人相差6岁。妹妹有语言天赋,后赴美国留学,并在那边工作。屈铁扬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虽然从事美术创作,但热爱音乐和古典诗词。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晚上他常常将毯子挂在窗户上,用唱片机播放田园交响曲、舒伯特小夜曲。他还给铁凝吟诵: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父亲的影响,悄然提升了铁凝的审美层次,她日后的小说才能充满诗情画意。在培养女儿方面,铁凝的父母有过争执,父亲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一名画家,母亲则想让铁凝当一名歌唱家。
父亲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给铁凝买回一些连环画,想让女儿在故事中对线条、构图产生兴趣,然而铁凝却最钟情配图的文字。看完一本连环画,她就绘声绘色地讲给妹妹和其他小朋友听,因此铁凝在一帮小伙伴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后来,在五七干校劳动的父亲回城养病,铁凝便转到保定读小学。9岁时她开始写日记,铁凝在小本子上写道:妈妈买回一个胖冬瓜……爸爸夸她的文字有灵气。上中学时,铁凝的写作天赋开始凸显。作文课上,同桌搜肠刮肚挤不出半篇作文。铁凝下笔如有神,一堂课能写两篇,一篇自己交给老师,另一篇“周济”给同桌。更值得称道的是,两篇作文都被老师当做例文,让全班同学传阅学习。
1974年,老师组织学生“支农”,下乡帮着生产队收割庄稼。返校后,铁凝洋洋洒洒写出了7000字的长文《会飞的镰刀》。那天吃过晚饭,17岁的铁凝从书包掏出那篇作品,感情充沛地给父母朗读。全文用词精确,想象力丰富,感情十分饱满。父亲听后连连鼓掌,惊喜地问:这是你写的?铁凝*点点头。母亲激动得泪湿眼眶:咱家这是要出女秀才呀!
02
女儿是否真的有写作天赋,屈铁扬吃不准,他决定请个内行人做评判。他眼里的这个内行人就是徐光耀。
徐光耀1925年出生,河北雄县人,是有名的作家、电影编剧家,他创作的《小兵张嘎》《望日莲》《新兵马强》等作品,后来都拍成了电影,为全国影迷所喜爱。屈铁扬与徐光耀既是邻居,又是多年好友。不久,他带着铁凝来到徐光耀的住处。
好友见面只顾寒暄,冷落了一旁的铁凝。她急切地说:徐伯伯,我给你朗读一遍《会飞的镰刀》吧。徐光耀笑着说:不着急,我只对文字敏感,作品先放这里,一个星期后我再做点评。出乎铁凝和父亲意料的是,几天后,徐光耀主动登门。一见面他就对铁凝连说两句“想不到”,称赞文章写得到位,细节把控精准生动。徐光耀告诉铁凝:你不是问我什么是小说吗?这篇《会飞的镰刀》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
能得到著名作家的认可与夸奖,铁凝和父母都很激动。后来《会飞的镰刀》被收入进儿童文学作品集《盖红印章的考卷》,就这样《会飞的镰刀》成了铁凝的*作。1975年,铁凝从保定市第十一中学高中毕业。当时她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参军,进入某部当一名文艺兵;二是留在城里当一名工人;三是下乡当一名知青。铁凝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父亲引导她:当作家就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熟悉百姓生活。如此一来,铁凝放弃留城、参军的绝好机会,主动当了一名知青。母亲在五七干校劳动数年,知道这条路最苦。当铁凝要调转粮油关系,从户口本上销户时,她心情复杂,眼泪汪汪。铁凝挽着母亲的胳膊安慰道:你女儿可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会在劳动锻炼中成长起来的。铁凝插队的地方在保定地区博野县张岳村,这是一个被平原和沙丘包裹的中等村庄,春冬两季经常有沙尘天气。
在这里,铁凝和当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她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春天,她和社员挥舞铁锹在田里平整土地。劳动间歇,她往手上缠胶布。村里一位姑娘捧过她的手一看,手掌上竟然磨出了好几个血泡。对方含着眼泪说:你在城里长大,哪干过这种活?你的手都磨烂了。铁凝回答:过几天就好了,我能适应。烈日下,她在打麦场上劳动,被晒得脸庞黑红,胳膊脱了几层皮。
03
屈铁扬牵挂着插队的女儿,保定离博野县只有50多公里,几个月后他去张岳村看望铁凝。那天铁凝正在往田里担粪,她不嫌脏不嫌累,丝毫没有城里女孩的骄娇二气。屈铁扬欣慰中又有几分心疼,问铁凝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铁凝告诉父亲:插队虽然苦点累点,但村干部和社员对她都很关心,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不会给父母丢脸。
到了饭点,铁凝给父亲做手擀面。突然屈铁扬发现女儿走路时,左脚姿势不对,他连忙让女儿脱下鞋查看。只见大脚趾上有一道很深的伤口,血水、脓水将袜子濡湿了一大片。屈铁扬急切地问是怎么回事,原来两天前铁凝劳作时不小心踩到了铁钉上,这几天往田里担肥出现了感染。父亲急切地说:这可不能掉以轻心,要是感染破伤风会有生命危险,他连忙带女儿去卫生所做了伤口处理。不少一起插队的人都嫌农村条件差,劳动艰苦,纷纷找各种借口返城。然而铁凝将插队当做人生的一次淬火,她与村中社员打成一片,与村中的小姐妹互帮互学,亲如一家。铁凝注意捕捉生活细节,感受农民的质朴与真诚,在这所特殊的大学里努力汲取营养。
晚上收工后,铁凝忘却一天的疲惫,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写作到深夜。她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以质朴真挚的文字歌颂农村,用或浓或淡的笔墨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短短几年时间,她相继创作出《火春儿》《蕊子的队伍》《夜路》《丰收纪实》等作品。这些小说、诗歌分别在《河北文艺》《天津文艺》《上海文学》等知名期刊发表,铁凝在文坛崭露头角。1977年下半年,全国恢复高考,20岁的铁凝心中燃起了大学梦。她带着发表的作品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招生人员看过后连声赞叹,鼓励她优先报考北大。
然而在河北文坛的一位老前辈的劝阻下,铁凝没有参加高考,对作家和文学选择了最纯粹的坚守。
铁凝的第一部作品集
铁凝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渐渐引起了相关领导的注意。1979年,铁凝被调到保定文联《山花》杂志社任小说编辑。自此,铁凝结束了4年的插队生活,在文学路上跃上一个新台阶。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铁凝和父母格外开心。这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夜路》,著名作家孙犁亲笔为她作序。屈铁扬觉得这是女儿的大事,自己也应尽一份力。于是他给《夜路》绘制了封面:橙黄的月牙下,一排高高的白杨延伸至远方。画面温馨宁静,简洁素雅。女儿出书,父亲绘制封面,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一时间在出版界传为佳话。此后的日子里,铁凝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几年间她相继创作了《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村路带我回家》等作品,并多次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04
1987年,铁凝30岁了仍然未婚,父母开始为她的个人问题操心。然而婚恋靠的是缘分,这种事不能急。铁凝是名副其实的美女加才女,也有过美好的爱情。但两人的情感犹如夜空中一道流星,划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1991年,铁凝冒着蒙蒙细雨去拜访冰心老人。此时冰心已91岁高龄,老人思维敏捷,吐字清晰,颇有人生智慧。她关心地问铁凝多大年纪了,有没有男朋友。得知情况后,冰心老人说:你不要找了,你要等。一般人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会认为爱情要主动出击,积极把握。然而铁凝的理解是: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是神圣的,要心存敬重,做到宁缺毋滥。秉持这样的原则,自己一定能等到幸福来敲门。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此后铁凝又相继创作了《孕妇和牛》《麦秸垛》《永远有多远》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她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铁凝在冰心老人的叮嘱下一等就是16年。2007年4月,媒体上突然爆出铁凝结婚了,并配发了两人的照片。男方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将才好美貌于一身的铁凝套牢?铁凝的丈夫名叫华生,是江苏省扬州市人,比铁凝大4岁,1953年出生。华生是著名经济学家,毕业于东南大学,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在剑桥大学任教多年。回国后,华生担任多所名牌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时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铁凝与华生在一次聚会上相识,虽然两人各自主业没有交叉,但铁凝与华生都喜欢苏州评弹,两人都喜欢散步,晚上都喜欢喝粥。铁凝与华生初次见面,却仿佛是一对认识多年的兄妹,聊得非常开心。一次次接触中,两人的感情渐渐升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都是应该有的样子。2007年4月26日,铁凝与华生取出各自的户口簿,在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单身50年,终于将自己嫁出去了。正因为幸福来得晚,它才显得尤为浓烈与厚重,铁凝沉醉其中。
婚后铁凝与华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铁凝晚上创作,丈夫就在写字台的对面研究课题。铁凝创作到精彩处,抬头望一眼丈夫,华生会回赠一个温暖的笑,彼此的默契与深情尽显其中。为感谢母校的培养,2012年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华生携妻子铁凝捐款1100万。对于丈夫的决定,铁凝总是全力支持,华生的学生都对她敬重有加,尊称铁凝为“师母”。到2022年,铁凝已经65岁,她与丈夫携手走过了15个年头。她感谢冰心老人对自己的叮嘱,是她让自己等来了天长地久的幸福。铁凝感谢丈夫,是他让自己的生命丰盈绚烂!
原创:名人家事情事 细品名人
2022-05-20 23:34 发表于北京
(据新华社报道,3月10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其中,铁凝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