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馆(第二册)》前言

《中国知青馆(第二册)》前言

当《中国知青馆(第一册)》携185家知青馆、119处知青园景区,共计506处知青地面纪念物的图文记录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深切意识到,对知青文化遗产的梳理与留存,远非一册可尽。知青文化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道独特的精神印记,其记忆碎片遍布神州,亟待更系统、更深入的发掘与传承。

肩负这样的使命,2024年,上海知青馆课题组再度启程,展开了新一轮的考察。我们分赴近三十个省份,跨越塞北草原、江南水乡、西南边陲与东北沃野,深入山野村落,走访知青场馆,聆听亲历者口述,竭力打捞尚未被记录的知青文化遗存。历时一年有余,团队新发现知青馆95家、知青园56处,合计新增地面纪念物192处。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构成了《中国知青馆(第二册)》的核心内容。

本书延续首册图文并茂的编写风格,以详实的文字记述每一处纪念场所的历史渊源、展陈特色与文化内涵,辅以大量现场照片,定格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动人瞬间。为帮助读者更全面把握知青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脉络,我们特别绘制了涵盖285家知青馆(含关停并转场馆)的全国分布图,并新增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专项示意图。同时,编制了第一册、第二册共708项纪念物的页码对照表,以便于读者、学者与研究机构检索比对,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学术与史料价值。

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课题组成员以热忱之心投身考察,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协助寻访,各地知青组织、场馆工作人员倾力提供资料,研究学者与热心人士积极贡献线索——正是这种跨越地域与身份的共同奔赴,使零散的记忆得以汇聚成河,让知青文化的图景更加清晰完整。

《中国知青馆(第二册)》既是对首册的延续与拓展,亦是对知青历史保护事业的再践行。我们期待本书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原始素材,为追溯青春岁月的人们构筑更真切的记忆场域,也为这一特殊时代的文化遗产,留下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见证。

《中国知青馆(第二册)》后记

校毕《中国知青馆(第二册)》最后一页,2024年考察途中的诸多场景仍历历在目:偏远乡村知青馆中,留村老知青以颤抖双手捧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娓娓道来岁月深处的热血与坚守;新建知青园区里,工作人员引领我们逐一走过展陈区域,细述一砖一石背后的用心与故事;深夜的民宿灯光下,课题组与志愿者共同整理当日所获,为新发现的纪念物标注信息、复核细节……这些片段,既是考察中最珍贵的收获,亦成为支撑我们完成本书的温暖动力。

从第一册到第二册,我们始终秉持存真承忆的初心。相比前者,第二册的编撰面临更多挑战:新增纪念物地理位置更为分散,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沟通困难,史料的核实与补充亦需投入更大精力。然而,每当我们发现一座隐于乡野的知青纪念碑、一间尘封已久的知青旧居,或聆听到一段未曾被文字记录的往事,便深感一切奔波皆有回响——这些零散却真实的印记,共同串联起一代人的青春图景,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本书的顺利出版,凝聚了众多机构与个人的无私奉献。感谢上海知青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恪尽职守与通力协作,以脚步丈量土地,以严谨梳理历史;感谢每一位志愿者的真诚参与,你们的加入让这段文化寻访之路更具温度与力量;感谢各地知青组织、场馆同仁与研究学者的专业支持与慷慨分享,为本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要感谢诸多热心人士的资金支持与精神鼓励,使本次考察得以顺利推进。

需要说明的是,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知青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整理仍存空白。《中国知青馆》的编写,始终是一项现在进行时的事业。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人关注并参与知青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共同为这份民族记忆添砖加瓦。

最后,愿这本凝聚众人心血的《中国知青馆(第二册)》,成为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读者了解知青历史、感知一代人的精神足迹,使其中所蕴含的坚韧、奉献与担当,得以持续传扬,熠熠生辉。亦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宝贵建议,助益这份历史记录走向更加完善、深厚。

 

 


0评论

人员统计

周岁

请填写您的手机!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所在区县

请填写您的详细家庭住址

在线预定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