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倒底“有悔”还是“无悔”——纪念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发表80周年

2025-08-20

上山下乡倒底“有悔”还是“无悔”——纪念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发表80周年

 2025-08-10  1005  2

作者: 余鹤元 来源: 昆仑策网




引言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通过决议逐步终止上山下乡政策,1979年出现知青大返城高潮之后,上山下乡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倒底“青春有悔”还是“青春无悔”?在知青中和他们的亲属朋友中,后来扩大到政界、学界、几乎全民争论长达四十年之久。

如何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知识阶层的性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与工农大众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建国后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发展、终止的历史动因中去客观地探求,才能找到真实的答案。

从唐代起就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到明朝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名言,再到近现代的青年毛泽东提倡“读无字之书”,强调知识为实践所用的格言,都是为知识分子或知识青年解决了读书的目的,读好书的途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知识青年为什么读书或把知识用于什么地方呢?

一、知识分子(含知识青年)的性质

毛主席早在1939年12月1日针对党内军内存在着不敢吸收知识分子(含知识青年)参军、入学、入党时指出:他们“不懂的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区别”。这一论述阐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含知识青年)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只是依附于某一阶级,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上,为某一阶级服务、代言的一个阶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是封建社会具有人民性的知识分子杜甫,站在被剥削人民的立场上控诉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统治的一例。但不是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杜甫的立场,故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终究流芳千古。所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有他们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也有从同盟者和敌对阵营中转化过来的,以及自己培养的属于本阶级的知识分子。

二、我国知识阶层的革命实践史

现代史开端的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源于北大的学生爱国运动,遭到镇压。但最后发展到罢工、罢市,与工人、商人运动相结合,最终取得中国政府代表团拒签《巴黎和约》的胜利。

如果没有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澎拜、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农民运动讲习所形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组织、武装起大批农民支援前线,哪来的北伐军在两湖地区很快击败实力强大的直系军阀吴佩孚?

如果没有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山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深入安源煤矿与矿工的结合,怎么会赢得安源煤矿大罢工的胜利;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安源矿工又怎么能成为秋收起义军中的劲旅?

 

 


阅读 0评论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在线预定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