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大连知青王冬梅:壮美的青春献给了草原
2022/12/22 8:03:40
视频地址
记事文档
2019年5月6日,在辽宁省抚顺市月牙岛生态公园的月牙湾广场,举办了一场题为《庆“盟友情深群”建群五周年暨乌兰牧骑成立一周年庆典》大型活动。 而这次活动,聚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当年的知青战友。 大会由著名主持人杜玉平主持,他当年也是昭盟知青的骄傲,由于洪亮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他一开口,很多人就知道他是谁了。 昭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女性也令人难忘,她便是王冬梅,那些年,她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辽阔的草原。 王冬梅的壮阔故事 其实,若真是按照出生地来算户籍的话,王冬梅不算东北人,她于1956年出生在南京,之后在哈尔滨读的小学,后来去了大连读中学。 在大连市56中读书的时候,王冬梅是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这个学校在旅顺口,王冬梅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旅顺驻军家的军人子弟,他们也是一批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
当时的远大理想,就是去农村去,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可王冬梅等人觉得,旅顺周边的农村不是自己的我最佳选择,自己应该去远方,远方究竟有多远,在中学阶段的王冬梅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由于王冬梅也在哈尔滨待过一段时间,她也听说了黑龙江北大荒有生产运动,于是她和朋友们商量了一下,要不然就去那里吧。 没来得及细想,几个人连夜写了一封信,交到了团委书记的手上,他们都要求在毕业之后能去北大荒投入生产运动。 结果,就在他们幻想着美好未来的过程中,《辽宁青年》杂志的一位记者找上门来,对他们的想法表示了赞扬态度。 不过,他还是带来了一条消息:辽宁省没有支边的任务,所以能够去北大荒也不太现实。 几个人听着对方的建议,意思是让他们在毕业之后去昭乌达盟草原上。那里比较偏僻,地广人稀,省里面也打算动员几万名青年去那边,他们的热情很高,也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王冬梅心想,在哪里都能奉献自己的热血,越偏僻的地方,越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那封信后来被加工修改成了一封请愿书,王冬梅也成为了被培养的知青典型。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走红,王冬梅显得有些羞涩,在她的认知里,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可领导们也回复了,大家觉得宣传王冬梅,是想要将她培养成典范,她就像是一面旗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前往昭盟。 1974年6月,《辽宁青年》一篇《小鹰展翅》被刊登了,介绍了王冬梅等人的先进事迹,电视台也做了专题报道,如此一来,王冬梅更得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体育场也召开了大会,如此的集中宣传,更是让广大应届生们热血沸腾,不少青年都主动要求前往昭盟,奉献自己的青春。 1974年8月9日,王冬梅登上了向西前进的列车,她和同学们在车上高声朗读了《西去列车的窗口》,一天一夜的时光过得很快,因为大家都很兴奋,兴奋感源于未知。 火车停在了赤峰,当时的赤峰并不大,老百姓们都出来迎接,这也让王冬梅感到受宠若惊。 赤峰显然不是目的地,紧接着,他们又坐上了汽车,经过了两天的时间,才最终到达了插队的地方,这批人数为119名的大连知青被安排在了四个地点,而王冬梅被安排的地点在牧区。 刚来的时候,王冬梅显然是非常激动的,一队骑兵过来迎接他们,看起来非常威武霸气,草原上充满了牛羊,策马奔腾的感觉,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 可王冬梅等人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便是生存。
牧民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没有体验过的,过去的一切生活习惯都要改变,在这里,他们要习惯去住蒙古包,日常还要学会挤牛奶、烧牛粪、剪羊毛甚至是帮羔羊接生。 日子久了,辛苦的感觉便扑面而来,草原上的生活也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浪漫美好,“落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下乡之后的第一个冬天,青年点分到了7头牛,大家面临的任务,是要将牛变成牛肉。 如果只是在日常聊天中提到宰牛,大家可能都比较平静,可真到了这一刻,王冬梅等人便于心不忍了,他们也清楚的看到了牛的眼眶里还有泪水。 一位男青年通过请教当地牧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将这几头牛全部宰杀完成,剩下的人也顾不得悲伤,赶紧过来帮忙。如果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这件事,如果王冬梅等人不宰牛,他们在这个冬天就要挨饿,宰牛也就相当于“屯菜”。 很快,牛的肠子也被大家做成了香肠。 平日里,知青们还要接受训练,那是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这也是大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包括王冬梅在内,很多人都成为了神*。 不过,王冬梅在狩猎的过程中却总是空手而归,按照她的说法,打活物和打靶完全就是两码事。 在青年点,王冬梅还饲养了一条狗,这是从牧民的家中抱回来的,大家都觉得,这条狗是忠诚的伙伴,从见到它的第一眼开始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因为它从来都不会放外面的人进入到青年点中。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大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却经常能感受到一阵阵孤独。 草原是豪爽的,同样也是寂寞的,渐渐的,她的心也属于草原了,并且也热爱上了文学作品,经常动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细腻的情绪,在她的眼里,这片土地上,文字就是最好的寄托。 她也会遇到一些让她记忆深刻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足以引起她深刻的思考。 在这里,有一位没有老婆也没有儿子的中年男子,他的父亲过去是牧主,所以大家也不怎么跟他说话,他那种孤独,才是刻在内心深处的。 牧主在解放之前就跑到*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了自己的儿子在这里自己长大。那人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面对一切,有一次,他赶着牛群从王冬梅的身边经过,王冬梅一下有些不知所措,可男子却突然说:“姑娘,别怕。” 似乎也就是那个瞬间,王冬梅明白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下,人生还是要照常进行,她也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坚强。 在这里,牛羊肉似乎不是问题,可青菜就成问题了。 有一次,一位女知青得到了一枚苹果,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苹果分成了9片,并且分给了9个同事,王冬梅回忆道: “我一生中吃过很多苹果,可只有那一片,格外香甜。”
冬季也是最难熬的,昭盟的最低温都能逼近于零下40度,青年们没有足够的燃料,就没有办法天天热炕,有的时候,大家睡醒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和睫毛上都结满了霜。 残酷的自然环境,也让王冬梅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过死亡。 1976年8月中旬,昭盟下了一场特大暴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山洪就爆发了,几位刚刚下乡几天的青年马上投身于抗洪救灾之中,有3位被洪水卷走,最小的年仅17岁。 从1974年到1979年,王冬梅一共在草原呆了五年的时间,也正是这五年青春最宝贵的光阴里,被王冬梅铭记了一辈子,她此后人生的方向选择规划,夜深人静时经常性的怀念,都和昭盟的日子有关。余生,仍不忘昭盟在离开昭盟以后,王冬梅去继续深造,并于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大学中文系,一直到1983年毕业,随后便被分配到辽宁日报去当记者。
这个职业,经常能够走南闯北,也正是这段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昭盟的知青战友。 人和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即便曾经素未谋面,可提到相似的经历,他们还是一见如故,能够寒暄很久,王冬梅也发现,知青年代出来的人,身上都有着一股干劲。 在离开昭盟的很多年后,王冬梅和当年的几位同学约好一起去祭奠在抗灾中牺牲的战友,公墓中,王冬梅第一次见到了牺牲时年仅18岁的药苗苗的照片,他的照片看起来非常英俊。 此前,王冬梅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可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开始,她的内心也无比疼痛,守墓的人告诉大家,前些日子也经常有人来,还有一位是马上就要出国了,于是专门过来和战友道个别。也正是这些年轻人的牺牲,让王冬梅对于生与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她的心目里,这些战友永远保持着年轻,虽然隔着两个世界,可大家还是在一起成长。 2014年7月,王冬梅和过去的知青战友去了一次草原,看了看这里的变化,也感到万分欣慰。 从离开昭盟算来,王冬梅在新闻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快30年的时间了,她也成长为了高级记者,不过只要有空,每隔几年她就要回到昭盟去看看。 对于昭盟而言,她就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时刻怀念着家乡。
在改革开放以后,那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想也渐渐变成了现实,在回去的路上,也经常能遇到一些其他回去看看的知青. 他们大多都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路上都在向家人们介绍那边曾发生过的伟大故事。 在下乡的群体中,每个知青的家庭出身和接受的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学着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楷模的故事长大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红色的种子。 即使那段下乡的历程中,大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可回味起来,也是最有味道的。
他们的心中,都有“青春无悔”的声音在回荡。 往昔的昭乌达,今日的新赤峰,悠久的历史让这里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在知青们的心中,这里更是一片课堂。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冬梅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神,这跟那段岁月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和她相似的,大约有6万多人,不少人在之后都从事了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等工作,选择了继续奉献。 他们曾给广袤的草原带来了生机,也让当地牧民们增上了见识,知识青年们也跟着农民学习了种地和放牧,这段相互成就的过程,影响伴随着每个人的终身。
不少人在后来都用文字记录下了过去的经历,还有很多作家,将这段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比如王钟,就陆续出版了《月偏时》、《净界》等长篇小说,而大连知青王冬梅亦是如此,她也出版了《欲说当年好困惑》、《神圣情感》、《敢问路在何方》等小说和散文集。 这些文学作品当中,都留下了奉献青春的思想感情。
2019年的那次聚会,也让大家都感慨万千,时光一晃而过,当年的青年人们如今已是满头霜雪,他们回味起过去的事情,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怀旧,而是歌颂生命的一种形式。 时隔多年,还有一位老知青在网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那一年,我们跟随王冬梅一起下乡昭盟,记得我们的人数不少,市政府还给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大家登上了火车,唱着充满希望的歌谣,当地政府像亲人一般,将我们接到了第二故乡,那也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广阔天地. 可惜在2011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我们的点没有了,大家还是在那个地方留下了照片,算是这么多年以后的纪念。
王冬梅在记者和写作事业同步进行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于知青身份的认可和追寻。 2016年的时候,王冬梅还向全体大连昭盟知青发徒步出发令,当时还有在场知青拍摄了视频,视频中的她一头干练的短发,十分有精神的提着喇叭,对在场的知青们发言。 而王冬梅,很大意义上,就像是那个时代知青的一个风向标。 2022年,一切都好,王冬梅已经66岁,她的生活,还是保持着原来的规律,对她而言,一切正当时,她依旧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对于知青的过往,她始终心怀感恩。
来源:今日头条.读史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