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论坛首页>>呈贡农耕民俗文化研究会>>知青历史与知青精神一脉相承—— ...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lq1961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7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78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5-01-11 18:22
字体大小: 1#

知青历史与知青精神一脉相承——拜读沈国明主编《知青回眸引龙河》及为该书所作的题跋朱银龙 近日我读�

知青历史与知青精神一脉相承

——拜读沈国明主编《知青回眸引龙河》及为该书所作的题跋

朱银龙

    近日我读到了沈国明书记为《知青回眸引龙河》一书所作的题跋(记录抵抗遗忘)颇有相当的感慨。他以凝练的笔触、饱满的激情、特有的视角、深邃的思虑,引发了我们心中长期想释放、破解和攻克乃还忧虑的现实困境的思绪,令人鼓舞。我们这代知青人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最有力的见证者。也最深切了解和实践上山下乡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它凝聚了这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为我们的人生奋斗史奠定了足够雄厚的根基和坚不可摧的人生履历。真如姜育恒一首《再回首》歌中所唱到的那样:“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遥想当年广大知青岁月如歌,长路漫漫,如今生活依旧那样的丰富多彩,充满悲欢离合或莺歌燕舞,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与归宿,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依然不变的初心。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注定让我们与共和国共命运、同呼吸,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68届和69届无法挑剔和选择,只有横下一条心,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就是当时的现实情景。既然都已丢掉了所谓的幻想,其实也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屯垦戍边,奉献边疆的伟大事业中。披荆斩棘、熬尽了苦心,付足了学费,经数十年的光景,辛劳与磨砺、收获与挫折,总会让我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是每一个当知青的刻骨铭心的生死相依、相偎、相伴、相守的生命之抗争。知青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我有时在想,这就是共和国在努力前进的征程中赋予我们必须经受的考验,如今我们终于走出荒芜岁月的泥淖,步入人生新的航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可歌可泣岁月锻造了一代人的精髓是值得称颂的。
有关于知青书籍的出版困难非常之大,特别是要从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文集、回忆录、口述史、人物访谈等,哪怕涉及到点滴的对知青运动的蛛丝马迹的出版物都会有严格的审查,堪比登天还难。即使能有像《知青回眸引龙河》这样的知青回忆录能够从浩瀚的知青文集中脱颖而出,并出版发行,不得不引起社会(史学界)对知青运动的关注和重视,它也从一个侧面看到,知青的历史和知青的文化现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知青回眸引龙河》中有许多知青从未写过此类文章,并无妨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对当年农场生活的记忆点滴,有困难相互克服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书中展现了许多朴实、真实的内容和和故事,充满正能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神奇的黑土地,荒芜而富饶的北大荒给我们留下了不仅是太多的人文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灭的物质积累。所有参与写作的作者的各种写法和目的就是要把当年农场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把当年难以忘怀的故事真实记录下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记得阮显忠在总结引龙河三分场100多名普通知青写下200多篇充满真情实意的回忆文章时感慨地说:“作者几乎覆盖当时知青从事的各个工种,内容涉及知青下乡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普通知青群体对当年真实的生活回忆、记录和情感抒发,具有其典型意义。”他继而说:“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诸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在做法上确有不少的问题。但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中经受了磨炼,得到了成长,为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知青回眸引龙河》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青群体下乡时的工作、生活、磨难、成长、情感和贡献,为我们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知青历史和知青群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细胞样本”。想到此,我想到了八年前,我们逊克上海知青也作了大胆的尝试,组织和策划了当年在逊克县曾经工作和生活的知青撰写集体回忆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组成编委写作班子确定组稿、编写、初审、筛选、定稿等一系列的步骤,最后定名为《雪痕泥印》。该书的出版凝聚了逊克知青的集体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历史责任,虽然也一波三折,花费了巨大心血,终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艰难问世。前年10月,在出版《雪痕泥印》回忆录的基础上,我们逊克县上海知青联谊会又一次组成《逊克知青风采录》编委会集中撰写当年知青中以队干部为主的知青人物,意在宣传他们事迹的同时,表达一份由衷的敬意。从他们的精神情怀中放射出的绝代芳华将不断地鼓舞“永远青春不老”的知青朋友和激励后人不忘历史的追述。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为知青下乡的“有悔”和“无悔”而喋喋不休、争持不下,其实大可不必。历史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这就是时代的选择,既然已经经历这场空前绝后的运动,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去改变其现状,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吐槽和鞭挞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涣散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激情。历史就像海纳百川的教科书。一样的知青也有不一样的情怀,这就是社会的普遍规律。最近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电视剧《繁花》,其中的许多镜头与章节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讨生活的窘迫、无奈、疲于奔命的求生情景。虽然没有对知青的直接描述,时值九十年代的上海,知青返城后的工作生活的重压,我相信肯定有知青回沪后的生活艰辛所面临的种种磨难尽人皆知。知青这个庞大群体犹如《繁花》绽放那样,似以繁星闪烁的花与其毫不逊色。

沈国明书记的题跋为多年来的无谓争论提供了新的清晰思路和释放了另辟蹊径的新格局。历史是靠文字来记述和表达的,也靠人们传承和发扬,(视频或录音)也是一种历史传授,但它容易消失、退化,正因为这样,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步入古稀之年、耄耋之年,对大多数人记忆衰退的当下用“记录抵抗遗忘”不啻是极明智的举措,的确是最适用、最便捷、最客观的文字记述方法存留历史,弥补生前的不足之处。至于那些个什么对与错、是与非、亲与疏,统统留给后人去评述,也许他们比我们看的更清晰。“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这一辈不便评说,因为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所要关心的事是有责任去叙述历史、记录历史、提供素材、整理资料、求真务实地帮助知青朋友一以贯之的提供专业的服务,以最大的努力和足够的精力书写知青那段无以忘怀的沉重历史史实。早在春秋时代楚国的李耳《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其深刻地哲学思想,它表明了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逐渐积累和演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基本哲学理念告诫我们,想要成功,必须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结果。只要我们真实记录曾经的过往,哪怕只是点滴,汇聚成河,都足以告诉历史和未来,告慰那些已经逝去的和继续活着的知青们,历史会记住我们,我们也足以欣慰了!
                                                 2024年1月13日

 


IP 属地:昆明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