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悲哀。我们都经历过那样的年代。
当那些用油灯点亮或暗淡的日子已经远去,我们,也正在老去。
他们,却依然年轻。年轻的他们,即原云南兵团2团(东风农场)去世的战友们。
在西双版纳勐龙坝小街镇外的一个橡胶林深处,他们安息了至少40年。
能安息吗?活人对逝者的询问,或显得有些冷酷。对活着的人来说,过去之后有现在,现在之后有未来,但对他们来说,早在天灾*发生的那一刻,生命的符号已然休止。
他们,共计有134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兵团知青。且仅是2团的。
先说清楚,我写作本文既不哗众取宠、也无恶意反思、更无青春无悔。我只写看到、听到和浅浅想到的。
既无长歌当哭,也不故作深沉,只作平静记叙。
02
据东风农场场志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14382名知青来到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落户。
我匡算了一下:当年的2团,应该是云南兵团知青最多的大团,超过了1团、6团和16团。
“至1979年初知青返城时,共有123名知青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中缅边境的红土地上。他们被集中安葬在东风农场的龙泉公墓里。”
这是农场对逝者数字的介绍。
但今天,数字增加到134人。也就是说,近年还有被发现的去世者,迁入公墓。
03
2023年2月11日下午,我在曾任东风农场工会妇委会主任魏孟芝的带领下,前往龙泉公墓。
魏是重庆知青、诗人陈与介绍给我的。她是一个老兵的后代,父亲转业后进农场,干了一辈子;她又干了一辈子,如今,已经退休。
我观察到,虽说阳光炽烈,热,但魏仍穿了一身黑衣。足见她的细心,注意到祭祀的礼仪。
走进公墓,迎面全是白森森的墓碑,让人心里一震。那碑至少有上千个。
“知青的墓没有那么多。他们都集中安葬在最前面的西一区。其他的,是农场去世的职工”。魏孟芝介绍说。
关于东风农场的知青公墓,很多人已经在纪念文章里详细介绍过,我不赘。我想问的是,他们为什么能集中安葬在一起?
在云南兵团的其他团场,也有知青死亡或牺牲,但他们大多散葬于各个营连。譬如我所在的1团4营,原8连重庆六中女知青周正荣,就埋在连队附近的一个山岗上,虽也立了碑,垒了坟,但一个雨季后坟就塌了,而后长满荒草,再无痕迹。
生命的到来与消失,都那么匆忙,让祭祀者找不到烧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