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论坛首页>>安宁知青专辑>>安宁64届老知青的回忆、二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lq1961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6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69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4-05-19 21:50
字体大小: 1#

安宁64届老知青的回忆、二

songgs
话题精选
04-10
阅读 1.2万

         记忆中的塘房村

                宋光淑

知青在塘房村外山坡上留影

             年过花甲,本想淡忘一切,平平淡淡渡过晚年。然而,七年知青生活的人物场景、农村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劳动画面等常常在脑海中翻腾,像电影样一幕幕挥之不去,欲忘不能,似乎还有一种没有了却的心愿,让你无法平静。为了这没了却的心愿,于是就有了提笔记录的冲动。

              一、松树林        

      我64年下乡到安宁连城公社桃花大队塘房村,塘房村又分上中下塘房三个生产队,我分在下塘房村。坐昆明至昆钢的小火车到象石村下车后顺着铁路往县城方向走两三公里,沿路隔着稻田可看到塘房上村、中村,在铁路与一条山间小路交叉口,顺着小路就进入下塘房的境地了。         

        下塘房村仅有15户人家,是由东川迁入的辗家人,90%的人姓樊,是桃花大队九个生产队中最贫穷的一个生产队,(当年分值仅八分钱)土地少,更无山林,有一片荒山,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包,还有一半属大凹子村。在下乡七年的生活中,砍柴是最艰苦的活计,是知青的切肤之痛,因为无山可进,无树可修,每年冬季,准备下年生活用柴时,只有到別的生产队去偷砍,或只能砍些他们不屑一顾的刺蓬灌木,每天4、5点钟起床,踏着白皑皑的冬霜,走约一小时,在天空泛白时到达对方山林,开始到处搜寻目标--刺蓬,看见一蓬刺就象久饿的人看见白米饭,饿虎扑食样的扑上去,挥刀就砍,脚手立刻出现无数刺划的痕迹,甚至流血。一个冬季过后,双手新伤盖旧疤,无数麻麻点点。运气不好被对方巡山人发现,还要没收砍刀、背板等工具,空手而归,真是苦不堪言。        

        下乡不久的一天,队长召开社员大会。讨论要把大凹子旁这半个小山包开垦出来,种上松树,等松树长大后,修枝打杈,分给社员,解决每家每户灶下难的问题。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大家支持。我们更是心里乐开了花。正好下过雨,土地湿度好,利于翻犁。说干就干,购买种子,修理检查农具等准备就绪,第三天,队长杨兴亮派了两架牛和犁,亲自上马,把牛牵到山上,把犁也扛到山上,队长驶一架犁,另一个驶牛把子樊加才驶一架犁。大家兴高采烈的跟上山,去看开垦荒山。只看到犁头深深的插入泥土中,老牛在鞭子的催促下,奋力向前,一排排散发着泥土香味的红土被翻开了,这是沉睡了多少年的土地,是城里人到处寻找的栽盆花用的红土。小山包的山顶很平,即使有一些沟沟坎坎,落差也不大,山上有少量的苦刺花,倒勾刺、小雀花等灌木,早已让村里的小伙子们在开犁之前挖走了。开荒很辛苦,但很顺利,四、五天时间,翻犁土地的工作就完成了。再把犁换成耙,把翻过来的泥土耙平,队长就沿着牛踩过的足迹把种子均匀的撒在泥土里,前后共两周的时间,开荒种树即胜利结束。这片山林,承载着塘房村全体村民的希望,我也天天盼着松树种子快快发芽、长大,为村民造福,也给知青带*音,免除砍柴的痛苦。

        之后,只要有空,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往山上跑,到处转转,争大眼睛看着土里,多希望小树苗马上从土里冒出来。小苗终于钻出来了,仿佛一颗颗绿色的翡翠,星星点点的相嵌在红红的土地上。队长真是撒种的好手,两米左右必有一颗,撒得如此均匀。队里制定了松林保护措施,严禁牲畜进入以免,踩坏小树苗。村民人人自觉遵守。小树不负重望,成活率高得惊人。这是一种爬地松,横向发枝很多。

三年以后,树下已经可以躲荫纳凉了。希望在一天天接近,松林给村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每年的腊月,公粮交完以后,该分的粮食分进家,要吃的米已碾好,下一年的柴火也砍得差不多了。队里就安排舂饵块、捣糍粑,准备过年了。工具在村中心大姑妈家后房檐下静静地躺了一年,小伙子们七脚八手,把它抬到附近棕树下的一片空地中,有经验的大伯、耶耶(叔叔)们负责安装支架,把碓头和碓窝洗干净,校对好,姑娘、小媳妇们则到松林里采摘一些松毛(松针)铺在周围,脏脏的灰土地顿时变得清新亮丽,散发着阵阵松枝的清香。小孩子们高兴得睡在松毛地上打滚嬉戏,并大叫“舂饵块”、“舂饵块”。队里安排好,按顺序一家挨一家舂,每家每户,提前把米饭蒸熟准备好。第二天一早,整个村子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嘭!嘭!伴着舂碓的声音,有人从家里抬饭出来,有人往家里搬饵块,有人去换班踩碓,有人去抱碓(把米饭从碓头上扒下)。持续了三、四天,家家满意,人人快乐,一年一度的“舂饵快”结束了。很快,过年这个使小山村再次轻松愉快的日子也来到了,辛苦了一年的村民,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铺满松毛的堂屋里。吃肉、喝酒、聊天、逗孩子,或者躺在松毛地上伸伸懒腰,打几个滚,松毛伴随着村民度过轻松愉快的日子。

  初五一过,就开始积肥了,每家都把松毛收拢,拧成松毛条,放到柴禾堆上,留作雨天生火的引子。        

        年后收假,妇女们就扛着锄头,带着各种针线活,钻进松林里,在松树之间的空地上,铲草皮,烧火土,用作春耕的肥料。      

         晌午休息时,大家三五成群,坐在松树下,拿出针线活互相欣赏着、评论着。有绣花的、做衣服的、缝鞋垫的、纳鞋底的、好不热闹。我就着棕衣躺在旁边,听着松涛的沙沙声,望着蓝蓝的天空,目光追逐着白云,任意暇想。这是劳动之余最舒心、最惬意的时刻,此情此景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你细细品味。日子久了,我们知青也买些布料针线,跟随大姐、大嫂们学习做鞋、缝衣服、绣花。我的一个知青伙伴焦琼仙,竟学会了一手精巧的绣花手艺,几十年后,内退下岗时,靠做绣花鞋卖钱帮补,供女儿上大学。


        67年我的父亲(云南地下党边纵战士)被关进了牛棚,不久,被“*派”打死,母亲也被送回老家。我曾一度将十岁的弟弟接到塘房村,照顾生活,为他做鞋、洗衣,让他与村里的孩子在松林里打闹、玩耍。这松林为弟弟挡住了武斗的*声,让他免受再次的惊吓,并结交了农村的小伙伴,重新享受童年的快乐。

        我痛苦难耐时,常常跑到松林里,放声大哭,对着这些小树,诉说心中的悲愤。松涛哗哗的响着,仿佛在说“一切会过去的,你要坚强”。在这里,我得到了精神的撫慰和情绪的宣泄,这些松树陪伴着我渡过了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七年中,生产队虽然没修过枝,也没分过柴火,但茂密的松林郁郁葱葱、生长旺盛,由于它的蔽护,山下的“樊氏井”水位上升,常年碧绿,无论晴天或雨天从不断水。松林和“樊氏井”构成了塘房村的青山绿水,是塘房村两大宝贵财富,伴我渡过七年农村生活,无论酸甜苦辣,它们给我的是希望、欢乐、宁静和撫慰。


IP 属地:昆明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