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论坛首页>>同一代人>>1969年12月7日,我们全家下放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lq1961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6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69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4-02-03 14:23
字体大小: 1#

1969年12月7日,我们全家下放

1969年12月7日,我们全家下放

 宋永华 苏州知青 2023-12-08 06:45 

1969127日是我们全家离开苏州下放苏北的日子虽然离现在已经54年了,有些事已经模糊,但有些事情还清清楚楚的留在记忆中。

那年,离开苏州的前一天,126日,我们都集中住进几家旅馆我家是住进了新苏旅馆。那时的新苏旅馆是在太监弄,近小公园的地方,那天新苏旅馆里灯火通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亲戚、朋友老邻居等,都是来告别的。那时我们的家具等生活用品都打包运去船上了,那是我妈单位的一些工人来帮着用草包捆扎了运去船上的其间也扔掉了不少东西,不可能全部带走的啊。

我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按照前几年的惯例和政策,我也是要紧跟老三届下乡的,只等六九年寒假。但是之前,在干部下放劳动的方针下,苏州市文教卫积极响应四个面向、全家下乡的号召,所以没等我毕业下乡,就跟着父母一起下乡了,当时是有这样的政策的。

那年那天,127日,我们都在平门码头登上去苏北的船队,码头上敲锣打鼓人山人海在热闹声中船队缓缓出发,船到浒关段又是一番敲锣打鼓,热闹了一阵。记那一年的气候比现在冷多了,船在河上行,一阵阵冷风使人们都卷缩在船舱里,船舱里人挤人,温度高了很多,大人们坐在凳子上,孩子们就在凳子和凳子中间的矮桌子下面,钻进去这就睡了走道上也躺着人要去方便的话要跨过睡着的人,方便是在船舱外搭出来的一小间,有一个较大的便桶,简陋得很。

天气真的是冷,只见外面的船头上挂着长长的冰凌这个情景后来就好多年都没有见过。船里的人们,谈着说着,觉得从来也没有这么热闹过,人们虽然不说热情很高,但也是心平气和没有人发牢骚。这样过了三天三夜,一路上经过一地就甩掉几只船,船队越走越远.我们都感到越来越冷风越来越大,将要到我们的目的地了,目的地是射阳县临海公社。

到了临海公社,公社的所在地就是我们俗称八大家的小镇,八大家南面有一条小河叫八丈河。沿着河走,八大家以东有好多大队东兴中兴八团、团洼等最东面就是黄海黄海边上就是著名的双洋大队那可是黄海前哨,双洋大队民兵是全国很有名的。八大家以西就是永和东兴,再往西就是滨海县的五汎了。我们到临海公社时各个队的船只都在那里等着了,拿着名单在一家一家的认领。我们一家被永和四队的王队长认领了,东西从大船搬到小船上就向西而去西边去的船不多,和我父亲同一学校一起下乡的包老师家就在我们的邻队,永和五队。

那天,19691210,天气灰蒙蒙的,风很大,特别冷,这风声很肆虐,呜呜的像*吼,从来没听到过的,怪吓人的。王队长带着我们先走进镇上的一户亲戚家,好像是他的姑妈家,是一间叫顶头的草房,里面乌黑的,一个小窗透进一线光,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外面的风太大了,我们只能跟着钻进小房子内。可能是因为透进的光线不多,加上里面本是黑黑的,是因为泥墙是常年烟熏的缘故,四面全是黑漆漆的他们说了一会话,王队长就带我们上小船回生产队了

听着那吓人的北风呼号,看着盐碱地上除了白花花的盐霜,还有一些枯枝杂草外,一片冬天的箫条景象,这时我心里升起了一丝丝凉凉的感觉。

沿着八丈河,很快到了我们即将安家的地方。我们家安排在河堤边的闸房。当时我们永和大队是沿着八丈河向西沿着河边有一条道路向西八里地,就是永和四队了。在四队那里与八丈河垂直有一条灌溉渠,渠是苏北灌溉总渠的分支,渠水是用水泥圆管从八丈河下立交穿过。在交叉处有一个水闸建造时配套建了两间闸房,就是管闸的人员住的环顾方圆几里都是草房,就这两间瓦房,当时是很亮眼因看闸的工人没有来住过,生产队就借来让我们临时住下了,家具等东西往里面一搬,我们的家就安顿在这了当晚就地上铺了稻草将就着睡了第二天生产队,大队的领导都来慰问我们,附近的邻居都送来了一篮、一篮的山芋干,鸡蛋等。我们就此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作者:宋永华


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笔耕墨耘书画院会员

2023“墨舞人生”苏州知青书画作品邀请展参展作品

花鸟《出水荷风带露香》69x138cm




相关图文链接:

苏州南门立碑:上山下乡起锚地

走过苏州“上山下乡起锚地”碑落成现场


IP 属地:昆明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等级:1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2263
精华:98
互动积分:13694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4-02-03 14:25:42
字体大小: 2#
这是同得兴肖伟民昨天转发我的美篇。我忍不住写了留言: 这是《苏州知青》公众号发布上山下乡运动回忆录里为数不多的下放知青的纪实文章,勾起多少下放户的苦涩回忆! 很多人不愿回忆拒绝回忆,并不是身在幸福忘记苦难,而是因为不堪回首心有余悸。感谢作者让我和三中68届同学们第一次知道了我们高一4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夏文杰老师曾经下放的地点是射阳县永和四队。我们离校下乡后从未再见过他,后来听说了夏文杰老师早早因病去世,也不知他拖着病体熬到回城没有?我也记起从农场探亲,曾去过一次幼小弟妹跟父母一起下放住的草房: 射阳县特庸公社联心二队。我和楼上哈哈一样的观点:诅咒*,诅咒下放,诅咒上山下乡,因为这种高调“政治正确”其实*反人性的折腾倒退,毁了我们和父母两代人的宝贵青春岁月,也使国家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