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高原知青视觉工作室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腾冲有座知青记忆馆
2023/10/21 20:02:33
文档地址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段话是*他老人家在五十五年前说的。这“最新最高指示”一经发表,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在神州大地上迅速展开。在这场运动中,我成为了一名知青,在腾冲瑞滇公社的乡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十年。全国1700多万知青先后从城镇到了乡村,在当事人的心中曾留下过一道深深的印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当事人渐渐老去,知青上山下乡的社会记忆终将会被淡忘。
云南边陲腾冲有位“老三届”知青王洪雁先生,以一己之力,搜集、收藏了上万件知青时期的老物品,创办了“腾冲知青记忆馆”。这些物品很眼熟,曾是我们亲历或使用过的旧物。
睹物思情,老年人会重拾记忆,回想起在峥嵘岁月中奋发努力的自己;孩子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人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进入知青记忆馆,在“知青名录”前,有一位银发老奶兴奋地招呼同伴道:“快过来,快过来看。”同伴们凑过来,她继续说:“你们看,我的名字在这里。”
接下来,她又指点着几个名字道:“这些都是我们从昆明来腾冲下乡的知青。你们看,这个人的绰号叫‘小扁头’,他是我们生产队最小的知青,平时调皮捣蛋,也干过一些坏事。不过,他从不欺负女生,还帮助我们干过不少杂活呢。只可惜,前年他过世了……”听着银发老奶的讲述,同伴们唏嘘不已。
拐个弯的通道旁,展示的是生产劳动工具。这些旧物件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使用过的痕迹。镰刀、斧头、老锄头,犁耙、轭木、抽牛鞭,扁担、畚箕、旧箩筐,还有斗笠和蓑衣。样样都是我们使用过的,件件都像是从自己家中搬过来的。
看到斗笠和蓑衣,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小朋友脱口而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另一位也不甘落后,她吟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知道,他们虽然没有披过蓑戴过笠,但是在此时此地,也能勾引出课文里学过的优美词句,加深对课文意境的理解。他们不知道,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与蓑笠有过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那是1969年1月,我到腾冲瑞滇公社插队落户当知青。刚开始,是在农户家吃住。几个月后,传达了县里的新文件。文件指出,安置知青到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提法不妥。这几个月来,在一些地方,因为知青在农户家同吃、同住,产生了不少矛盾。
今后不搞“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实情,腾出或盖建公房,让知青居住,让知青自由选择集体开伙或单独开伙。随着新文件的下达,还下拨了每人22元的专款,发放到知青手中,用于购买炊具和农具。
是呀!民以食为天。锅碗瓢盆相撞,是家庭矛盾的发源地。众口难调,是每个大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更何况在食物短缺的年代,家中掺和上一个外人,在一个锅里搅饭勺,时间久了,不闹矛盾才怪呢。
执行新文件后,我们生产队与附近的一个队合并,共六个知青,三男三女。生产队腾出一栋公房,让我们自由选择今后的居住和开伙吃饭问题。他们五人选择住公房,集体开伙。我想继续住在农户家里,单独开伙,全家都同意。
我在这个家里,要单独开伙,开始新模式的生活了。首先要做的事是购买炊具和农具。那一个街子天,房东大爹和我一起去腊辛街赶集。我请大爹当参谋,购买炊具和农具。
大爹相中了一件宽宽大大、厚厚实实的蓑衣,他要我买下来。我嫌价钱贵,有点犹豫不决。大爹说,腾冲雨水多,防雨的用具少不得。宁可别处省一省,也要购买一件好蓑衣。听他的,我狠狠心,买下了这件价格较贵的蓑衣。
在卖斗笠的摊位前,大爹说:“你大嫂会编织斗笠,家里的斗笠多,别买了。既然还住在一起,农具就不要添置了。出工劳动可以用家里的,每次劳动用到的农具不一样,也不可能置办齐全的,而且维修保养农具还是我们在行。”
那一天赶集的结果,除了蓑衣,我只买回了一口铝锅闷饭、一口小铁锅做菜,其它炊具农具都是使用房东家的。
腾冲乡间,各村寨编织的斗笠样式和工艺各不相同。我见过大嫂编织斗笠,她编织的是简易斗笠,在内外两层竹篾编织的缕空外壳里镶嵌上一层密密的大竹叶,是当时这一带农村流行的“大叶帽”。大嫂心灵手巧,她不但编织普通的大叶帽,还特意给每位家庭成员编织了一顶漂亮的斗笠。
大嫂送给我的那斗笠,中间用的不是大竹叶,是半透明的双层玻璃纸(塑料布)。玻璃纸间镶嵌着彩色剪纸图案,既美观又耐用。现在看来,没什么稀奇。可是,半个世纪前,玻璃纸市面上没有出售的,十分难觅。是大嫂托人费了好大劲,才从少见的化肥包装袋内衬里寻找到一点点玻璃纸来。
转眼间,雨季到了。披着蓑戴着笠出工劳作,我才体会到了大爹要我买这件蓑衣的好处。宽大的蓑衣几乎包裹住我瘦小的身体,遮风避雨非常可靠。不但蓑衣领口处有一条绳索可以系住,还有内层两条后背带,可以跨在肩上,减少脖颈受力。
休息时,找个合适的位置,把厚厚实实的大蓑衣铺在地上,或坐或躺,像沙发,又像席梦斯,很舒服。
有一天,我发现在我和二弟的蓑衣内层左侧有了一个用棕皮新缝制的大口袋,刚好可以装进一本书。原来是细心的大妈怕我们带出去的书被雨淋湿了,连夜为我俩缝制的。当时二弟在腾三中读初中,假日回家参加劳动,出工休息时,我俩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书。
农村的家长不会逼着孩子读书,只会用实际行动为孩子读书创造条件。那个棕皮缝制的大口袋,也成为了我们读书学习的动力之一。我离开农村后,二弟还在继续读书,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
我与蓑笠的故事,于旁人看来,不足道哉;于我来讲,却承载着房东一家人对我的深情厚爱。在我下乡当知青的日子里,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大爹大妈、哥嫂兄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如今,我在城市里生活,常常会想起他们对我的恩情和帮助。他们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亲人,瑞滇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第二故乡。
知青记忆馆里有一间展室,墙上挂满了*像章,桌上堆放着许多红宝书和读书笔记本,王洪雁先生正忙着整理展品。我与王先生小时候是街坊邻居,也是同时下乡的“老三届”知青。我敬佩他创办腾冲知青记忆馆的初心,佩服他搜集、收藏和整理知青时期老物品,不畏艰难困苦、身体力行的壮举。
王先生见我走进来,停下手中的活,与我交谈起来。当我问及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时,王先生答道:“目前的记忆馆还有些局限性,腾冲各中学的特点不突出;回乡知青的资料还欠缺;除了“老三届”以外,还要加强对以后各届知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对于今后的打算,王先生说,关于腾冲各中学拟在知青馆增设版面的事宜,前个月各校部分代表已共同商议定下来了。
今后增设的版面还要加入一些后知青时代的元素。比如,各校的知青联谊会活动情况以及不同规模的返乡、返校活动资料。还要加入有一定影响力和有所建树的知青人物介绍和一些重大事件的图文资料。目前各校正着手安排此事,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听了王先生的介绍,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后腾冲知青记忆馆的资料和实物将会更丰富,展馆的布局将会更趋完美,展出效果将会更好。
回顾峥嵘岁月,重拾知青记忆。我深深感谢那段经历给我的锻炼和启迪。我也希望通过腾冲知青记忆馆收藏、展出的实物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那段历史。
作者简介: 舟行岸移,72岁,当过知青、地质队员、教师,做过企业管理,已退休。原创:今日头条.发表于云南
2023-10-8 10:33